马首铜像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,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,在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们的指导下为乾隆皇帝所设计和制作的。位于喷泉左方,排列第三。其造工精美,栩栩如生,无论眼神、张口和微伏耳形等姿态,都自然逼真。毛发的刻画也是纤毫毕现,细致动人。而鬃毛的自然铺叠和流利的条理更是一绝,这在其他兽首上是很难见到的。1860年,火烧圆明园后,马首铜像被掠夺藏于法国,2007年由赌王何鸿燊购得后捐献国家。2019年11月13日,文化和旅游部、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。


赌王捐圆明园马首铜像失蜡法铸造成型工艺分析:
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赌王捐圆明园马首铜像,利用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、X光照相、可塑材料翻模显微照相、相机微距拍照观察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检测。马首除了颈部前下方可见数个锔钉外,其他各个部位都无明显的分铸焊接痕迹,由此可知马首系浑铸而成,颈部和脸部以及眼睛、耳部、嘴和舌头都应为一体铸造,非常形象逼真,马脸及下颚的曲线都被流畅地展现出来。马首顶部的鬃毛更是曲线流畅,纤毫毕现,下部可见一明显的铜梗将一部分鬃毛撑起,造成悬空效果。但顶部鬃毛和马首并无明显分界,由此可知鬃毛和马首也是整体一次性铸造成型。据此判断,整个马首都是使用精密铸造的方法——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。

其次,马脸部为一空腔,该空腔直通马嘴部,空腔后部有一不规则三角形,可与颈部联通,此孔洞边缘部位极不规整,可能是在铸造完成用工具临时破开,以便水能从颈部流入嘴内。唯一可见铆钉(锔钉)处位于颈部偏下处,X光照相显示,该处明显比马首其他部位都厚,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铸造前蜡模即发生错位,为防止铸后引起表面开裂,铸造前用铜锔钉将蜡模开裂部分固定在一起,同时在内壁加补蜡层,从而使得铸后壁厚增加,而表面纹饰不致被破坏。浇铸后,锔钉两端被铜水包裹,在外部无法观察到,表明锔钉应是先于铸造而被安放的。

包括鬃毛在内,马首无任何分铸焊接痕迹,整体线条流畅、形象逼真,应为失蜡法一次铸造成型。为了研究马脸部汗毛和顶部鬃毛的制作方式,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表面翻模的显微观察,采用可塑材料对脸部、耳部等翻模,然后在超景深显微镜下进行微痕观察。

对眼部细节翻模后,可以看出整体线条圆润,翻模下凹而非凸起,且底部呈现圆弧而非三角,这表明脸部的细小毛发也是铸造出来的,而非刻画形成。仔细观察,线条并不连贯,且并不十分平行,与在蜡等柔性材料上刻画效果类似,说明预先在蜡模等软性材料上进行了雕刻,然后在铸造成型。
